华夏先民栽桑养蚕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具有丝绸之路源点之一的四川南充,同样历史悠久。而今,南充市嘉陵区已将蚕桑作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嘉陵区共建有桑园基地6.5万亩,其中茶桑2.5万亩,蚕桑3万亩,果桑1万亩,且全区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近年来,嘉陵区坚持做大做强丝纺服装产业,全力培育龙头企业,现已形成“顺成纺织”“伊格尔”“银海丝绸”“长荣丝绸”“尚非服饰”丝纺服装行业“五朵金花”竞放,而且还涌现出“尚好桑茶”这样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桑茶产品获得过国际金奖。
强龙头、带基地,通过规模化栽桑,让广大农民获得稳定而丰厚的收入,以桑为基础的全产业链发展,还创造了响亮的品牌价值。嘉陵区被授予“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称号,具有丝绸工艺三绝之一的“蜀绘”工艺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碧绿桑海就是绿色银行
进入龙蟠镇“顺成丝纺”蚕桑基地,牌子上写着“粮桑基地”,基地负责人贾开成解释说:这3000亩桑和蔬菜、粮食套作,因此得名。“10月以前重点是桑,10月以后,桑树冬管期到,枝条被剪下,行间便可套种蔬菜和豌豆、胡豆。”这样套种,会多一季收成。
每年4月下旬起,便进入养蚕季节。“今年因闰月,季节来得晚些,从5月初才养第一批蚕,现小蚕共育即将完成。”贾开成说,他们每年要养11批蚕,每批300张,一年共计3000多张,产茧超过120吨,“我们的茧子好,去年卖到全省最高价,每公斤75元。”
以平均每公斤70元计算,养蚕年产值达840余万元。“除去劳务费用300余万元,土地流转费80余万元,其他成本200余万元,纯利润可达260余万元。”贾开成说,养蚕只能消耗一半的桑叶,剩下的加工成桑叶粉,卖给别人做养蚕饲料,每年又可赚两三百万元。
冬管剪下的桑枝,基地桑枝处理中心将其打碎,卖给热电厂做生物燃料,或者卖给食用菌生产实体做基料,也是一笔可观收入。3000亩桑园每年将剪下3000吨桑枝,打碎后每吨可卖270元,桑枝收入就达80余万元,除去加工运输等成本,纯利润也有50余万元。
3000亩基地,为当地农民创造的直接收入为土地流转费和劳务用工费,每年达380余万元。而且,这些劳务用工者,全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绝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水堰口村何素芬,去年在基地务工挣了2.3万元,像她这样收入的务工者一共有20余个。
嘉陵区通过各大龙头企业建设或带动发展的蚕桑基地主要在嘉陵江流域。全区共培育1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500余户。李渡镇冯家坝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桑400余亩,年收入6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养蚕。可以说,栽桑养蚕就是在建一座绿色银行。
丝纺服装“五朵金花”竞放
早在2012年,嘉陵区就规划用地2000亩,建立了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丝纺服装产业园,吸纳了30余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入驻,初步形成缫丝织绸、服装设计、床上用品、工艺品、刺绣等系列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园区年总产值30亿元,解决就业2500余人。
园区“五朵金花”中的“依格尔”丝绸,是一家集栽桑养蚕、织造、炼染后整理、服装、床上用品、旅游产品等为一体的联合企业。为南充捧回“中国蚕丝被之乡”“中国蚕丝被研发基地”等金字招牌的“银海丝绸”,是蚕丝绵行业标准、蚕丝被国家标准起草者之一。
身为国家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顺成丝纺”总经理王尚雪说,他们公司也是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制造、丝纺贸易等于一体,是“中国高端丝绸”“南充丝绸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使用单位。公司后端加工所需蚕茧量达1200余吨,自给率仅为10%。
织绸是“顺成丝纺”重要生产部分,曾经产能达到600万米,近几年采用智能化宽幅剑杆织机替代传统织机,使产品价值大幅提升,年产值高达3.5亿元。其中约七分之一的高端绸缎留作服装服饰及丝绸工艺品生产外,其余六成内销,四成出口南亚、中东及欧洲。
将蜀绘工艺运用于丝绸服装、服饰及工艺品生产,是南充独创。王尚雪说,蜀绘是与蜀锦、蜀绣齐名的丝绸工艺三绝之一,是上世纪60年代起,南充丝绸工艺大师们将丝纺染料特殊熬制调配,结合国画技法创新而成,图案具有不跑色、不浸染、不留硬痕等特点。
由“顺成丝纺”牵头研制的蜀绘全国性团体标准,2023年由国家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审定通过,去年再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定通过,今年即将发布。“这将对蜀绘这一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南充丝绸终端产品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促进作用。”王尚雪说。
立桑为业多元拓展之路
双桂镇有7个村发展了1.3万亩桑园,这里的桑树与其他地方不同,桑树栽植较密集,桑叶小而薄且相对柔软。大型机械正在对其中1000亩进行改造。园区部经理贾建明说,这一片是“尚好桑茶”于2016年建的茶桑基地,现部分桑树品种退化,正在作换种改良。
茶桑从每年2月中旬开采,一直采到5月底,然后6月进行夏伐,施肥管理,7月至11月又采,之后进入冬管。“2至5月采的桑叶,用来做春桑茶,7至11月采的用来做霜桑茶,一亩桑园可采10余斤桑芽,可采1000余斤桑叶。桑芽桑叶直接运至公司。”贾建明说。
“尚好桑茶”创造的“桑叶茶杀青方法”获得四川省专利三等奖,桑系列产品开发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桑茶核心原料基地、桑叶茶加工生产通过双有机认证。全区桑茶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遍及4个乡镇44个村,共带动1.2万农户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南充市嘉陵区桑生物科技示范园里,“尚好桑茶”总经办工作人员向林对记者介绍了有关桑系列产品开发的情况。“我们主打产品为桑茶,除了春桑茶和霜桑茶外,我们还开发了桑红茶和茉莉花桑茶以及姜桑茶等,另外还有100余个以桑为原料的系列产品。”
将桑叶粉、桑果用于食品及饲料工业是其中一类。食品如桑叶面条、桑叶糕点、糖果、冻干桑果及桑芽菜、桑果汁、桑果醋等。“桑叶中含天然生物碱及黄酮,具有很好的消炎、抑菌作用,且蛋白质含量高,用作饲料还可起到代替抗生素及减粮的作用。”向林说。
将桑枝用作食用菌及药用菌类培养是另一类。桑枝既可以用作所有食用菌的基料,还可用来培育灵芝、桑黄等高端药用菌类,尤其是桑黄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2024年,嘉陵区共生产桑叶茶桑叶粉10000吨、桑饮料5000万罐、桑食品500万袋,产值2.8亿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